close

 

  《增廣賢文》為賢哲的智慧語錄,至今仍受後世推崇與效尤。本書自歷史長河中淘洗出最具代表性的八十餘條格言,句句深刻堅實,猶如玲瓏完美的智慧寶玉,即使與邪惡碰撞仍顛撲不破,在黑暗混濁的世局迸發光亮,為徬徨者在廣袤而複雜的人生阡陌中指引出最正確的道路。

  《增廣賢文》又名《昔時賢文》、《古今賢文》,是中國古代啟蒙讀本中的經典讀物。書名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《牡丹亭》,不過真正的作者至今一直無法確定,只知道是由清代同治年間的儒生周希陶重新修訂的。

  這本經典讀物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後,更具有重要的價值,讓我們能更真實地體會先人智慧的光輝。

 

延伸閱讀:

古訓《增廣賢文》

增廣賢文(古書版)

知足常足 終身不辱

知足常足,知止常止

2008-11-03 09:51   
 從前,在普陀山下有個樵夫,他家世代以打柴為生,他整日早出晚歸,風餐露宿,辛勤的勞作卻沒有換來富足的生活,家裡常常揭不開鍋。於是,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燒香,祈求佛祖慈悲,讓他們夫妻早日脫離苦海。

    真是蒼天有眼,大運很快降臨。有一天,樵夫在大樹底下挖出了一個金羅漢,窮光蛋轉眼間變成了百萬富翁。於是,他買房置地,宴請賓朋,好不熱鬧。親朋好友像是一下子從地下冒出來似的,紛紛前來向他祝賀。

    按理說樵夫應該非常滿足了,可以告別貧窮盡享榮華富貴了。可他只高興了一陣子,很快就犯起愁來,茶飯不香,坐臥不安。老婆看在眼裡,不禁上前勸道:「現在吃穿不缺,又有良田美宅,你為什麼還發愁?就是賊來偷,一時半會兒也偷不完,你這個喪氣鬼!天生受窮的命!」

    樵夫聽到這裡,不耐煩了:「你一個婦道人家懂得什麼!怕人偷只不過是小事,關鍵是18個金羅漢我才得到了其中1個,那17個還不知道埋在哪裡呢,我怎麼能安心?」說完便像只被烤熟了的鴨子,癱軟在床上。

    從此後,樵夫抱著金羅漢整日愁眉不展,落得疾病纏身,最終一命嗚呼。

    禪宗說:無慾則剛。無所欲求時,人的心才會真的開始平靜。總以為人生有很多事太過於重要,走過去,回首再看,不過爾爾。

    在現實生活中,能夠深得佛禪真諦的人畢竟不多,所以有很多人終日被世俗的名利所纏繞,被慾望的包袱所壓迫。但是,人的心一旦與慾望牽扯到一起,就很難再有真正知足和快樂的時候了。

    有 句話叫「人心不足蛇吞象」,尤為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慾望永遠不知滿足的醜態。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樂趣,基本信條就是「知足常足,知止常止」。洪應明說:「謝 事當謝於正盛之時,人肯當下休,便當下了,若要尋個歇處,則婚嫁雖完,事亦不少,僧道雖好,心亦不了。」此言可謂真知灼見。在對待名利、榮辱、財富等問題 上,人還是糊塗一點兒好。糊塗了,你就不會為其所累、所苦、所怨。

    慾望的滿足不是滿足,而是一種無止境的自我放逐,一個慾望滿足了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慾望。如果我們為慾望所左右,為慾望的不能滿足而受煎熬,那麼人生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滋味。 

    猶 太人帕霍姆已經很富有了,但仍然不知滿足。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,他去向巴什基爾人買地。巴什基爾人首領告訴他:「我們賣地不是一畝一畝地賣,而是一天一天 地賣,在這一天時間裡你能圈多大一塊地,它就都是你的了。但是如果日落之前你不能回到起點,你就一寸土地也得不到。」

    這天早 晨,帕霍姆和一些巴什基爾人來到一個小山崗。帕霍姆出發了,他大步往前走著,覺得每塊地都很好,丟掉可惜,就一直向前走去。抬頭看看太陽,已到中午,天變 得燥熱起來。他邊吃乾糧邊繼續前進。天氣熱極了,但他仍然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,心裡想:辛苦一時,享用一世。

    又走出了很遠很遠,他抬頭望望太陽,已經到了下午。「現在就回去,不行!前邊的那塊地看起來很不錯,把它也圈進來。」於是,他又繼續前行。

    終 於,他不得不往回返了,可是回來的路上,他越走越吃力,但為了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去,仍然不斷地加快步伐,就在太陽即將沉入地平線的一剎那,他離出發點只 有不到一米的距離了,於是他使出最後的力氣向前衝去。就在這時,他兩腿一軟,撲倒在地。僕人跑過來想把他扶起來,卻發現他大口大口地吐著血,不一會兒就停 止了呼吸!天氣太熱,僕人無法將他的遺體運回去,只好在附近的樹林邊上挖了一個坑,把帕霍姆埋葬了。

    帕霍姆圈到瞭望不到邊際的一大片土地,最後需要的只有比他身體稍大點兒的一小塊。

    這個故事告訴人們:做事不要貪得無厭、不知滿足,否則無盡的貪慾不但讓自己得不到絲毫生活的樂趣,說不定還會最終毀掉自己。

    在人生的許多時候,還是要做一個知足者,有句話不是叫什麼「知足者常樂」嗎!《老子》也說:「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」大則憂國憂民,感時憂憤;小則憂家憂己,往往都是憂多於喜,要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就得有這樣的胸襟。

    在 為人處世中,同樣要堅持「知足常足,知止常止」的道理。儘管每個人都想往高處走,都想生活、工作的條件更好些,身心更安逸些。但是想歸想,未必都能一一滿 足,在各種理想、願望,甚至連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為現實的時候,你就要學會承認和接受現實,並且不消極、不失望,努力尋找心理上的平衡,正確對待得失和輕 重。


        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。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;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;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。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enni037 的頭像
    chenni037

    Kenny's Blog

    chenni0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